首先,要選好你進入的行業,比較正統的說法就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結合得比較好的領域,也就是說,你要確定,你所做的事情能夠幫到這個國家、這個社會,而這背后,用經濟的邏輯來說,就是能夠滿足老百姓的需求,這樣的行業才有大的生命力。
我原來是做私募股權基金的,機構很大,想要成為我們的有限合伙人,至少要投5000萬元以上。那時候做的事情,是為有錢人賺錢。為什么放棄幾百萬的年薪,選擇了苦哈哈地創業,是因為我看到了一種更大的需求。中國經濟要轉型,金融要先轉型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,“普惠金融”4個字第一次出現在黨的決定中。我們順應了國家發展趨勢,并看到金融體系里一個很大的問題,它沒有支持那些需求最強烈、也最有創新活力的單位,比如小微企業和個人。
與此同時,逐漸有了閑錢的中國人,財富管理需求非常大。普通老百姓除了存銀行,似乎沒有更多財富增值的渠道。所以,一方面,需要錢的人拿不到錢;另一方面,有理財投資需求的找不到渠道。那么,我們來提供服務,將兩種需求進行對接。
而如果沒有互聯網的發達,我們也沒有本事來做。所以我們的幸運在于,中國發展到這個階段,有比較大的未被滿足的需求在兩端存在著。而一個顛覆性技術的出現,使得我們有機會能夠進去,利用專長,形成對目前金融體系的補充。我們創立伊始就提出公司的使命,是讓更多普通人都有機會獲得更公平、更高效、更透明的金融服務。
第二點,對創業者來說尤其重要,就是在核心競爭力上不能繞過去,要花最大的力氣,你必須做到專注,因為專注而專業。這意味著要克服浮躁,耐得住寂寞,做到踏踏實實,默默為自己的能力加碼。
金融行業的特質,決定了它一定是以風險控制為核心的。這幾年我最大的體會是任何成功都沒有捷徑,即使金融也一樣。業內起起伏伏看得太多,讓我對金融懷有深深的敬畏。如果要在這個我們認為重要而有意義的市場里提供可持續的服務,就一定要看住自己,不能被短期利益誘惑,沉下心來,真正做一些讓自己跟其他人不一樣的事情。這也是我們在構建風控體系上投入最大力量的原因。所以創業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是,你能給行業帶來什么新東西,這個新東西,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,也是你領先的理由。
第三點,就是建立自己的企業文化。很多人覺得這有些虛,但我們卻視它為立命之本。再完善的制度都是有縫隙的,就像積木一樣,但文化像水,它流過每一個縫隙。說白了,企業文化就是要從本質上回答,我們聚在一起是為了什么。我們花了幾個月時間,與不同層次的員工談工作中的痛點,形成了自己的使命、價值觀和原則。使命定義我們的理想和信念,價值觀定義我們希望同事有什么樣的特質;原則定義公司怎樣做事。
企業文化讓我們奠定了迎接未來更大挑戰的基礎,真正讓我們變得大的同時能變得更強,更有凝聚力。在這中間,我深深體會到,作為企業創始人,一定要有信念,純商業驅動是走不遠的,要有點理想主義,有點情懷。因為只有當一個人是他自己理想的堅定執行者時,他才有可能吸引有同樣特質的人,這個公司才會有價值,這也是企業面對各種不確定性的最大法寶。
互聯網是一項顛覆性的技術,它將改變所有傳統行業。這對當下的中國可能意味著更多。因為工作關系,我常常會接觸一些在海外的高科技華人人才,他們強烈感受到中國發展的強大活力和吸引力。發達國家的市場相對比較成熟,技術的沖擊力沒有像在中國這么大。這從手機普及速度和電商的發展規模可見一斑。顯然,傳統業態的不足,讓新技術、新業態在中國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。
成長在中國,成長在這個時代,我們是無比幸運的一代。她創造出這么大的需求,又趕上了百年一遇的技術落地和應用。而我們自己又已經在路上,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做呢?